如何建立信用评分卡模型—变量分箱

一句话概括,分箱主要是为了避免连续型变量的取值过于稀疏从而影响模型去学习其中的“好坏”规律。

如何建立信用评分卡模型(三)—变量分箱

分箱方法

常见的分箱方法可以分为无监督分箱和有监督分箱两大类。

无监督分箱

无监督分箱中最常用的是等频分箱和等距分箱。

这两个很容易理解:等频分箱是使每箱的样本数相等,等距分箱是使每个箱的宽度相等

个人感觉这两者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易实现,其他的似乎没什么优点了。反正笔者几乎没用过。因为如果和甲方银行爸爸说模型用了等频或等距分箱,可能项目就直接没了(狗头)。

有监督分箱

有监督分箱常用的有卡方分箱、决策树分箱、Best-KS分箱。

分箱好处

一般在建立分类模型时,需要对连续变量离散化,特征离散化后,模型会更稳定,降低了模型过拟合的风险。比如在建立申请评分卡模型时用logsitic作为基模型就需要对连续变量进行离散化,离散化通常采用分箱法。

分箱的重要性及其优势

离散特征的增加和减少都很容易,易于模型的快速迭代;
稀疏向量内积乘法运算速度快,计算结果方便存储,容易扩展;
离散化后的特征对异常数据有很强的鲁棒性:比如一个特征是年龄>30是1,否则0。如果特征没有离散化,一个异常数据“年龄300岁”会给模型造成很大的干扰;
特征离散化后,模型会更稳定,比如如果对用户年龄离散化,20-30作为一个区间,不会因为一个用户年龄长了一岁就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当然处于区间相邻处的样本会刚好相反,所以怎么划分区间是门学问;
特征离散化以后,起到了简化了逻辑回归模型的作用,降低了模型过拟合的风险。
可以将缺失作为独立的一类带入模型。

为什么要分箱

在机器学习中,计算模型表现的指标,如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KS(Kolmogorov-Smirnov)、lift等,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箱操作,主要原因如下:

  1. 简化模型:分箱可以将连续型变量转换为离散型变量,从而简化模型的计算和解释。对于一些特定的模型,如决策树、逻辑回归等,分箱可以使得模型更易于理解和解释。

  2. 解决非线性关系:某些指标(比如KS)在评估模型时需要考虑预测变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将连续变量分成若干个离散的箱,可以更好地捕捉到这种非线性关系,提高模型的表现。

  3. 解决异常值和缺失值:分箱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异常值对模型的影响,因为异常值可能会集中在某一个箱中,从而不会对整体模型产生过大的影响。此外,分箱还可以处理缺失值,将缺失值单独作为一个箱子进行处理。

  4. 增加模型稳定性:分箱可以减少模型对数据的过拟合程度,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提高模型在未知数据上的表现。

  5. 满足算法要求:有些评估指标,如lift指标,在计算时需要样本按照预测概率进行排序,分箱可以帮助将样本按照预测概率进行排序,从而满足算法的要求。

总的来说,分箱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在机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模型的解释性、稳定性和泛化能力,从而提高模型的表现。

当然可以!分箱是一种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其本质是将连续型变量划分成若干个离散的区间或箱子。在实际应用中,分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等宽分箱、等频分箱、基于卡方检验的分箱等。以下是对分箱更深入的解释:

  1. 等宽分箱(Equal Width Binning):将连续变量的取值范围均匀地划分成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宽度相同。例如,如果有一个年龄变量,取值范围是20岁到80岁,想要分成4个箱子,则每个箱子的宽度为(80-20)/4 = 15岁,分别为20-35岁、35-50岁、50-65岁、65-80岁。

  2. 等频分箱(Equal Frequency Binning):将连续变量的取值按照频率划分成若干个区间,使得每个区间内包含的样本数量大致相等。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因为每个箱子内的样本数量相近,异常值不会对整体分布产生过大的影响。

  3. 基于卡方检验的分箱(Chi-Square Binning):通过卡方检验来确定最优的分箱方式。首先将连续变量按照某种初始分箱方式分成若干个箱子,然后利用卡方检验来检验相邻箱子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如果差异不显著,则可以将相邻的箱子合并,直到所有相邻箱子之间的差异都显著为止。

  4. 其他分箱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分箱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箱方法,如基于决策树的分箱、基于信息熵的分箱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和模型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分箱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分箱方法需要考虑数据的分布情况、业务需求以及模型的特性等因素。良好的分箱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的表现,并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据和模型的关系。

请再深入解释: 为什么分箱可以将连续型变量转换为离散型变量,从而简化模型的计算和解释,并给出具体的示例
当将连续型变量进行分箱后,实际上是将连续的取值范围划分成了有限个离散的区间或箱子,这样就将原本的连续型变量转换为了离散型变量。这种转换可以简化模型的计算和解释,具体原因如下:

  1. 减少特征空间:连续型变量的取值范围可能非常广泛,导致特征空间变得非常大,这会增加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量。而分箱将连续型变量划分成若干个离散的箱子后,可以显著减少特征空间的大小,从而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

  2. 简化模型解释:连续型变量的效果可能不是线性的,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学函数来建模。但是将连续型变量分箱后,每个箱子可以看作是一个离散的类别,模型可以更简单地对每个箱子进行建模,例如使用哑变量(dummy variables)来表示每个箱子,从而简化了模型的解释和理解。

  3. 降低过拟合的风险:连续型变量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导致模型过度拟合训练数据,而分箱将连续型变量转换为了有限个离散的类别,减少了模型对于训练数据的敏感性,从而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

  4. 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分箱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处理异常值和缺失值,因为每个箱子内的数据相对集中,异常值不会对整体模型产生过大的影响,同时缺失值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箱子进行处理。

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连续型的年龄变量,取值范围为18岁到80岁。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希望将年龄变量分成若干个年龄段。我们可以将年龄分为以下几个箱子: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这样,我们就将连续型的年龄变量转换为了离散型的类别变量,可以更简单地对每个年龄段进行建模和解释

为什么我们就将连续型的年龄变量转换为了离散型的类别变量,可以更简单地对每个年龄段进行建模和解释?请给出示例并对比未做分箱的示例,并给出代码

将连续型的年龄变量转换为离散型的类别变量后,可以更简单地对每个年龄段进行建模和解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简化模型:对于每个年龄段,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离散的类别,这样模型就可以更简单地对每个类别进行建模,而不需要考虑连续型变量的复杂性。

  2. 解释性:将年龄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后,每个年龄段代表了不同的人群,模型的解释性更强。例如,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解释某个年龄段对于目标变量的影响,而不是解释连续型的年龄变量。

下面是一个示例,展示了如何将连续型的年龄变量进行分箱,以及未分箱的情况下对比模型的建模和解释。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创建示例数据集
data = {
    'age':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target': [0, 1, 0, 1, 1, 0, 1, 0, 1, 0]  # 假设目标变量
}
df = pd.DataFrame(data)

# 未分箱的情况下建模
X = df[['age']]
y = df['targe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print("Accuracy without binning:",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 分箱后建模
# 分箱规则: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80岁
df['age_group'] = pd.cut(df['age'], bins=[18, 30, 40, 50, 60, 80], labels=['18-30', '31-40', '41-50', '51-60', '61-80'])
df = pd.get_dummies(df, columns=['age_group'], drop_first=True)  # 创建哑变量
X_binned = df.drop(['age', 'target'], axis=1)
X_train_binned, X_test_binned, _, _ = train_test_split(X_binned,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model_binned =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_binned.fit(X_train_binned, y_train)
y_pred_binned = model_binned.predict(X_test_binned)
print("Accuracy with binning:",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_binned))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包含年龄和目标变量的示例数据集。然后,我们分别对未分箱和分箱后的数据进行了逻辑回归建模,并比较了它们的准确率。分箱后的模型使用了年龄段的哑变量进行建模,相比于未分箱的模型,分箱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年龄段对于目标变量的影响。


相关文章:
如何建立信用评分卡模型(三)—变量分箱
机器学习为什么要进行变量分箱?分箱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